来自艺术品市场的消息不容乐观:拍卖成交额比去年缩水近一半。业内人士纷纷用“问底”、“腰斩”等词语来形容当下局势。在连续繁荣三四年后,中国艺术品市场不再有当初刚刚进入“亿元时代”的兴奋,而是需要一些冷静的调整。
先从一些具体的收藏领域来看泡沫所在吧。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馆长陈四光从自身擅长领域出发,介绍了家具、玉石等收藏领域的现状。首先他提到了金丝楠家具,认为它就是一种被过度炒作的家具种类。“它天天上媒体,天天去展览,标上千万元高价,的确吸引了许多极速富起来的人。然而,花几千万元买一套金丝楠家具的人,没几个不后悔的。”陈四光介绍,虽然许多人都在吹嘘金丝楠的“稀缺性”,但实际上它每吨才5万元。一套要价6000万元的金丝楠家具,成本大概才60万元。何况,一般人很难看出买的金丝楠是不是“掺水楠”,是不是用黄楠、水楠制作的。甚至,有的所谓金丝楠家具是在表面上贴皮冒充的假货,只有三五年后才能看出来。“除了真需要,最好别买它来投资。”
再看看黄花梨家具的情况。海南黄花梨虽经历过300%至400%的涨幅,但其中风险也不小。陈四光认为,当下流行的黄花梨家具,器型已与历史上著名的明清家具无关,多出自民间。“许多还都是仿旧的,比如,仿一套明代的10个月就行,清代的要7个月,民国的则只要20天就可以交货。”他举例,一个号称明代的八仙桌,标1000万元,其实成本也就几十万元。这还不算,许多黄花梨家具还是用越南的甚至其他木材冒充的。总之,陈四光认为它的价格已经达到了顶峰,“买了就无法转给下家,击鼓传花的游戏无法玩下去。”
家具收藏市场的乱象,也在其他领域出现。不过,有些领域在今年已经显示出拐点。在玉石市场上,和田玉和翡翠长期处于涨势,但今年翡翠就出现了一路下滑的趋势。陈四光认为,这就是“概念”没得炒了的缘故。“疯狂的石头、木头、茶……消费者逐渐不再相信所谓稀缺的谣言。”除了极为高端的翡翠外,陈四光不看好一般品质的翡翠,他说翡翠的市场价格还没“见底”。
“关键就是没标准。”陈四光感叹。例如和田玉,如今就变成不再只是新疆和田所产的玉,韩国、俄罗斯的一些玉也被称为“和田玉”,这就让人弄不清标准,导致市场不好流通。
而一些有标准的收藏品,陈四光则提醒消费者认真检查那些“硬指标”。像钻石,除了看它的颜色、净度、切工三个方面,还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美国GIA证书和中国宝玉石检测证书,两者缺一不可。
实际上,缺乏标准的收藏门类还有很多。有的是像和田玉一样拿不出标准;有的则是有所谓的标准,但太单一。比如中国收藏市场的宠儿——陶瓷,许多人只看名头或者说画工,以此为标准,却忽略了陶瓷本身的质量。“在画工之外,胎质、器型其实也很重要,一件陶瓷的白度、硬度、抗压度、均匀度等指标难道不影响它的艺术效果吗?”
而在工艺美术品收藏领域,人们只注重它的实物价值,往往忽略了文化元素,更没去挖掘工艺美学和人文精神价值。陈四光更提到了较少人关注的象牙艺术品。“象牙艺术品从材质的稀缺性上没得说,全世界的象牙材料都是有限的。此外,会做象牙艺术品的大师也很少,且年事已高。”在工艺美术领域,类似的收藏“冰点”还有很多。如景泰蓝艺术品,国家级大师和省市级大师加起来也不过20余位,一件藏品甚至只需1万元左右就能买到。“就算把所有景泰蓝大师的作品买齐,也花不了几百万元。”再如黄金艺术品,不会受黄金实物的价格影响。在今年黄金实物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,黄金艺术品的价格已经从每克500元涨到了每克1000元以上。“其实,历史上就有金章等黄金艺术品,它们都是供奉皇家所用,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”
再回到宏观的艺术品市场上看。今年的艺术市场呈现“一进一出”的局面:国内一些大牌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去香港拍卖,而国际一些大公司像苏富比微博拍卖行则进军北京。这两者出现的原因大相径庭。“国内公司走出去,是因为对内地市场的诚信打了问号。而国外公司走进来,则是因为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。不过,再不建立诚信机制,再不确立完善的收藏标准,以后国外公司也会走。”陈四光说道。
“从根本上讲,收藏市场的标准是诚信。”陈四光说,如果收藏市场没有诚信,一夜之间从暴发到暴赔是很容易的。“违背良心可以让一些人成为暂时的大赢家,但造假贩假所带来的后果却需要几代人来纠错。”陈四光最担心的是,那些混乱的市场行为,造成的不只是经济损失,而是对文化传承的危害。“多少年后,我们或许会让后人所不齿”。
|